漫天红叶飞舞,满地“黄花”绽放,随着几波降温,上海正步入最美赏叶季。上周,市绿化市容局公布了今年41条“落叶不扫”实施路段,其中7条为新增。从落叶被当作垃圾“日日清”,到驻留在街道成为美景,“落叶不扫”从2014年起与上海为伴,其背后体现了怎样的审美演变与精细化管理能力提升?
说起“落叶不扫”,本报2005年11月24日头版刊发的一篇报道,或许可算“先行者”。报道刊发后,各大公园开始尝试保留落叶、留住秋景,比如世纪公园就专门辟出7号门附近的云间道、林间道为赏秋叶景区。
随着公园“秋景图”越画越美,城市管理部门开始探索将“秋景”从公园里搬到马路上。2014年,上海首次在6条路段试点“落叶不扫”,第二年即拓展到12条,树种也从3种增加到9种。如今,每年“落叶不扫”路段数量已基本稳定在约40条,各区按“树种树龄、商业业态、道路实际情况”各自选定实施路段,基本能满足市民“赏秋”需求。
有学者认为,落叶是自然界给人类的馈赠,上海的落叶从垃圾变为城市装饰,正说明在“安全”底线上,城市治理已增添“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构建城市秩序的前提下,更考虑了人性的需要、人民的需要。
记者从市质监中心获悉,刚开始实施“落叶不扫”时,部分市民确有质疑声音,担心是否会影响交通或整洁。环卫部门通过日益精细化的管理,逐步打消了市民的顾虑。
“落叶不扫有个最核心的原则,就是不能影响正常通行,根据天气情况和交通情况来决定‘何时扫、何时不扫,哪些扫、哪些不扫’。”市质监中心道路保洁科负责人张且石告诉记者,在强降雨天气、雾霾天气或遇重大城市活动保障,都会将落叶清扫干净。如果落叶堵住了雨水口造成积水,甚至有时落叶被踩得很碎了,造成路面打滑或影响到打造景观道的初衷,叶片也会被全面清理,直至天气转晴或特殊状况消除,再重新保留落叶。
同时,清扫方式也愈加“精细”。在落叶不扫实施阶段,环卫工人放下大扫把,拿起垃圾袋和长柄夹,在落叶堆中翻拣,将纸巾、烟蒂等垃圾夹出。“平时我们可以用机械化器具来辅助保洁,但在落叶不扫季以人工捡拾为主,人力投入更多,道路清扫任务对环卫工人而言其实更重。”杨浦区绿化市容局环卫管理科科长夏琼说。
在实施时间上,“落叶不扫”赋予各区充分的自主权,大家可以根据树种落叶情况和当年气候,制定不同的起始结束时间。因此,近年来全市“落叶不扫”实施的时间跨度长达一个多月,各路段落叶景观“你方唱罢我登场”,延长市民的观景时间。
天气是多变的,树木是活的,“踩准”节拍难之又难。不少市民发现,往年“落叶不扫”刚开始实施的那几天,部分路段落叶很少,结束后反而有大量叶片飘落。对此,饱尝“尴尬”的杨浦区进行了探索。今年,杨浦区国晓路、清波路两条景观道上榜,“落叶不扫”整体时间比去年整体推后半个月,这是管理部门通力协作的结果。
夏琼介绍,往年这两条路“落叶不扫”在11月中旬左右开始,但往往树叶还没飘落,实际效果不太好,有些特意前来的市民失望不已。为此,去年杨浦区还特意延长了半个月左右的“落叶不扫”时间,为市民带去更好的秋景。
“今年,环卫部门和绿化部门提前谋划、一同沟通研判,参照上海的天气状况和绿化部门的专业建议,将实施时间调整至12月1日。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会继续和绿化部门沟通,密切配合绿化养护,改变往年没有落叶的尴尬局面。”夏琼透露,目前负责保洁的环发公司正在编制“落叶不扫”路段保洁模式的规范文件,届时有望在更多“落叶不扫”路段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