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的本溪回民连
时间:2025-01-13  浏览次数:663

  ,网名关外溏,本溪湖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本溪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

  在整理宁夏政协征编的《回族百年实录》资料中,林英的文稿《本溪回民大队》,刘曾浩的回忆录《敌后苦斗》和《本溪满族自治县县志》,把我的如潮思绪带入到七八十年前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硝烟弥漫的南满战场。

  在华北及东北边境抗战的八路军,接受总部“配合苏军作战,迅速接管东北”的命令,从冀热辽、山东和华中解放区抽调十万大军,分数路向东北挺进。

  根据中央指示,以彭真、陈云为正副书记的东北局,决定接管城市、收集物质、发展武装、创立民主政权,发动农民、反奸清算、减租减息、建设农村根据地,力争把东三省变成支援全国解放的大本营。

  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曾被毛泽东誉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的80余名连排以上干部,在政委刘世昌、副支队长董庆云率领下组成“架子团”,由陕甘宁边区开赴东北发展回民武装。

  队伍抵达沉阳西关回回营后,有数百名抚顺矿工和回回营的青年踊跃参军,英雄的回族儿女迅速组建起沉北回民支队。本溪籍原冀中回民支队政治部主任丁铁石,也随着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的洪流从延安涌向东北。

  9月18日,我热冀辽军区16军分区21旅收复本溪,这是东北沦亡14年后祖国正规部队首次来到山城。

  听说老乡丁铁石回到东北,沉阳已有了回民支队,本溪回族青年刘正维、杨永清等便去省城找丁铁石,要求参加沉北回民支队。

  经与政委刘世昌商议,考虑本溪湖是回民聚集区,煤铁公司矿工和当地居民中有许多进步回回青年,应在本溪保安司令部领导下,单独组建自己的回族武装。于是指示他们回家乡建立队伍,并给本溪保安司令部写信,提出组织回民大队的建议,得到中共本溪市委书记、本溪保安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李力果的重视,鼓励刘、杨做好回族青年的发动工作。

  经在本溪湖河西、红土岭和火连寨一带对回族青年宣传发动与串联,刘正维、杨永清于10月初,在溪湖清真寺召集回族青年会议。听说要建立回族武装,保卫回民利益和地方治安,当场就有40多人报名参军。翌日,在小峪沟学校举行回民武装成立大会。李力果命名这支队伍为“本溪保安司令部回民大队”,任命刘正维为大队长、杨永清为副大队长,同时配发了军装和武器,很快本溪回族武装壮大到120余人。

  党为了加速回民大队的成长与发展,派回族政工干部杨铮为指导员。杨铮患病后改由林英(汉族)同志接任,对这支新建的少数民族武装进行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

  由于干部战士的出身经历不同,参加革命队伍的目的不尽一致,多数人并不明确我军建军宗旨,仅仅知道保护回民利益,维护地方治安。主要领导甚至从狭隘的民族主义出发,排斥汉族指导员并抵制政治工作,一度导致“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军纪松弛,作风涣散。

  保安司令部特派保卫科长王直协助林英整顿回民大队,并吸收了几名阶级觉悟提高较快的战士入党,培养少数民族党员骨干。

  同时,特意把大队长刘正维送至16军分区学习,帮助连队领导人转变立场。刘竟以休养为名,秘密组织背叛,遂被及时清洗。

  在进行战争动员中,回民大队另一位领导人,借口“要打仗得搞军事训练”,公开反对军队政工,并向指导员“借枪”,变相缴了林英的武器。党采取断然措施,调离了这位领导人。

  1946年4月,辽东三地委将本溪回民大队改编入辽东(后改为安东)三军分区基干二团回民连,加派党员连长,从组织上解决了党的领导问题。

  5月初,我军按照毛泽东“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决策,主动撤出本溪,回民连随之撤至本溪县小市。为锻炼这支回民革命武装,增强实战经验并提高战斗力,军区命其留在当地配合本溪县武装剿匪。这时国民党军已占领本溪正向东推进,回民连有的战士思乡心切,挂念亲人生死存亡,情绪波动很大,开小差的时有发生。混入回民连土匪出身的吴锡林,及国民党特务张庆生等,秘密煽动叛乱,暗中已纠集了22人,要杀连干部和党员,把队伍拉出去。但张要投奔国军做官,吴要上山称王为匪,彼此争持而举棋不定。

  此刻,正是回民连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之际。连队领导和党员骨干分工,找每个战士谈话,进行革命到底的教育。至于对吴、张的背叛活动,虽有所察觉但尚不了解真相。

  回民连出发时战士李鸣山正发高烧,林英找来马车拉他走。到胡堡宿营时又亲自把小李背进屋,悉心安排住处和用水用饭,如同家中的手足兄弟。李鸣山毅然决然地进行揭发,回民连及时粉碎了内部的叛变投敌阴谋,受欺骗的战士纷纷主动检讨,表示坚决跟着共产党走。

  1946年6月初,正当回民连清除隐患,士气旺盛之时,本溪地主武装黄锡山配合国民党王牌52军25师疯狂进犯小市。

  战斗打响后,回民连凭借抢先占据的东山两个高地,同数倍于我之敌展开殊死较量,从中午一直打到黄昏。敌军先以密集炮火向东山高地倾泻,随后采用小股跃进方式近逼我军工事。回民连并无火炮之类的重型武器,在仅有几挺轻机枪和掷弹筒,且弹药不足的情况下沉着应战。

  为了镇住敌人,机枪步枪统一打,手榴弹也统一扔,使其难以判断我军有多大火力。在击退敌人数次冲锋中,毙伤国民党军100余人。

  第一次经受较大战斗洗礼的回民连,以较大代价达到拖住敌人目的后,撤出阵地趁夜色向碱厂转移,与占领小市的国民党军形成对峙。

  国民党第60军184师师长潘朔端,曾因抗战时期奋勇杀敌,裹伤指挥,立下战功,获授一级宝鼎勋章。1946年初调驻辽宁海城,5月率部起义并通电全国:“朔端等籍隶云南,多年从军,每以卫护桑梓,救国救民为己任。……唯事与愿违,本师自安南奉命航海北上,名曰接收主权,实则为进攻中共在东北之武装。身为中国人,用美国武器进行内战,残杀自己同胞,朔端等每念及此,莫不悲愤填膺。……俯念东北沦亡14载,人民已血肉枯竭,复何忍大动干戈,杀人遍野?……因此朔端等思之再三,乃于海城火线上实行反内战起义,决心与民主联军合作到底,不再执行兄弟自残之乱命……”遂成为国民党军队在东北战场反内战的首位起义将领。

  处于战略防御的我军主动撤离一些城市,至11月底安东(今丹东)、通化、桓仁、辑安(今集安)、凤城、赛马、宽甸先后沦入敌手,整个三分区处于敌人包围之中。

  地委在徐家堡子开会研究对策,决定开展山区游击战,回民连所在基干二团配属新宾县委,在苇子峪、平顶山、红庙子一带活动,遵循“县不离县,区不离区”原则,必要时可灵活掌握迂回往返,配合主力寻机歼敌有生力量,为军事反攻创造条件。

  分区将担任过马本斋警卫员、冀中回民支队警卫连连长的杨忠,派到回民连当连长,坚持新宾、桓仁等地的敌后游击战。

  由于有群众帮助封锁消息、传递情报,回民连避敌大部,歼其小股,打完就走,在深山老林“捉迷藏”。敌人对回民连恨之入骨,在大骂“回子连”的同时,悬赏收买该连领导的人头,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回民连在坚持敌后斗争中,与人民群众结成了鱼水之情。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回民连解决供给,有朝鲜族同胞把冬季猎获的野鸡和自家舍不得吃的豆油送给回民连,而回民连则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了人民群众。

  一次回民连从碱厂沟到拐磨子执行任务,转战到业主沟已20多个小时没吃饭、没睡觉。这时,疲惫不堪的回民连接到情报,敌人要在当晚去英盈沟抓丁。情况紧急,回民连急行军40里,天黑前赶到目的地设好埋伏。夜幕降临后,毫无戒备的敌人在保长带领下,大摇大摆直奔英盈方向而来。还没等进村,突然枪弹与手榴弹齐发,回民连神兵天降,打得国民党军死伤多人,狼狈逃窜,再不敢轻易出来残害百姓了。

  年底,部队正在二道沟休整,侦察员获悉宾桓公路重镇二户来,驻扎有300多国民党杂牌武装。当时,回民连仅有七八十人,连长杨忠与指导员林英作出“只能智取,不可强攻”的决定。于是假借陕北5纵司令员名义,向二户来驻敌发出“借路公函”,佯称我军某月某日借路西进,如若不然玉石俱焚。又以陕北5纵后勤部名义,向沿路各乡发出大军过境送交粮秣的通知。各乡保长得信后纷纷向二户来报告,闹得敌军焦头烂额惶恐不安。

  回民连挑选60人,组成6个战斗班:三排长于振东带2个班迂回镇东,连长杨忠带2个班进攻街西,指导员林英带2个班作预备队。他们把大车伪装成大炮,用掷弹筒连发手雷当炮弹,加上爆豆一般的排子枪响,惊弓之鸟般的敌人以为是主力压境,丢下辎重仓惶四散。很快就在老百姓中传开:“共产党的大部队来了!”

  新宾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刘曾浩,有一次与县长岳仲轩带领地方武装去北旺清配合3纵打先锋。拂晓走到南四平时遭遇清剿队。敌军岗哨盘查:“是哪部分的?”我方以为是自己的主力部队到了,连忙回答:“我们是黄河部队”,还有人说:“岳县长到了,不要打!” “黄河”部队是基干二团的代号,由杨连长带领的回民连指战员作战勇敢,能打硬仗,清剿队和谍报队闻风丧胆。当敌人闻听岳县长带领黄河部队到来,即刻作鸟兽散。纵队首长表扬他们拔掉个敌军据点,还送给地方一批美式机枪、炮弹,装备部队。此后,我军主力向敌人发起攻击,回民连所部密切配合,全歼国民党52师驻北旺清的一个团。

  1947年春,敌人为除掉回民连这个心腹之患,在发动大规模毁灭性扫荡中,采取日本鬼子归屯、并村、抢光、烧光的手段,妄图切割回族武装与群众的联系。敌军所到之处,奸淫烧杀无所不为,老百姓编了一句顺口溜:“中央进了屯,小鸡吓掉魂,青年上了山,老妇关上门”。

  为了打破敌人围剿,回民连采取化整为零、昼伏夜出的战术,其所在三分区指战员,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运动战和敌后游击战的经验:“敌走大道,我走沟坡;敌驻城镇,我驻山窝;敌往东追,我往北磨;敌在昼堵,我在夜挪;敌能包围,我能突破;敌驻乡团,我去端窝;避强打弱,速战速决;选好时机,我把敌捉;人心向我,敌奈我何”。

  回民连在深山老林中爬冰卧雪,忍饥挨冻,以惊人的坚强意志度过困难时期,赢来我军主力的夏季攻势。

  游击战争胜利结束后,这支经过严峻考验的回民连队稍事休整,于1947年冬编入新组建的辽东军区独立第3师8团。

  1948年春,在辽阳成立东北人民解放军第5纵队,回民连被编入第5纵下辖15师44团,随后参加了辽西会战。5纵先于彰武阻击廖耀湘兵团西援锦州,又协同6纵围歼该兵团于黑山以东,歼敌1.7万余人,生俘新一军中将军长文小山,为夺取辽沉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同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命令,第5纵队15师44团改称东北野战军第42军126师377团。之后,原回民连将士随大军进关,参加了解放华北大片地区的平津战役。

  1949年初,中央军委下达《关于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原东北野战军第42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野战军第14兵团42军。1950年,回民连又随大军首批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

  从决定中国命运的解放战争,到保家卫国的朝鲜战场,本溪回民连越战越勇,屡建奇功,先后有40多名战士光荣入党,30多名回族指战员被提为连、营、团级领导干部,在中国少数民族革命武装史上谱写出光辉篇章。

  1、印象本溪遵守互联网有关法规制度,履行相关义务,作品均为腾讯官方审核通过后发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上一篇:未来的选择空间其实更大   下一篇:密集召开!2025省级地方两会陆续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