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在中入伍网友会有什么评论?
时间:2024-08-18  浏览次数:663

  走进青峦环绕的英德市西牛镇小湾村,映入眼帘的是整齐划一的农家小墅、色彩亮丽的文化墙。不远处的麻竹笋竹林郁郁葱葱,笋农穿梭在竹林里,动作娴熟地采收竹笋。这座粤北山区的乡村,如今正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焕发出乡村振兴的新活力。

  近年来,西牛镇小湾村锚定“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坚持绿色发展,以清远打造麻竹笋百亿产业的契机,抓好产业发展、改善村容村貌、培育文明乡风,积极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小湾村先后入选第十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

  曾经的小湾村长期以农业生产为主,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或迁入城区,耕地闲置和土地抛荒现象较为普遍,经济发展深受无项目、无资金、无技术、无销路等问题困扰,集体经济十分薄弱。

  近年来,该村因地制宜,通过土地整合整治,激活村里“沉睡”资产,积极抓好麻竹笋支柱性产业,同时发展韭菜、枸杞、竹荪等乡村特色农业,让老百姓腰包越来越鼓。

  小湾村通过“三地”土地整合模式(菜园地、机动地、流转地),集中连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治理基本农田,改善灌溉和改良土壤等农业生产条件,同时新建田间干道方便推广机械化耕作,基本实现“田成方、地成块、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地平整、机能耕”。“我们整合村中5000亩耕地和上万亩林地,然后统一流转,以此壮大村集体经济。”小湾村党总支书记曾武军说,像塘面、石下、上村等村小组,村集体经济收入超40万元。

  在做好土地整合的基础上,小湾村紧抓清远打造麻竹笋百亿产业的契机,发动群众利用荒山植竹,打造种植示范基地,麻竹笋种植面积达9760亩。麻竹笋产量极高,平均亩产鲜笋量为3000斤—4000斤,每亩收益达2500元—3500元。

  8月正是麻竹笋的丰收季,经过一个季度雨水的润泽,麻竹笋陆续从竹林中破土而出。小湾村竹林已有不少笋农在忙活,或砍笋,或剥笋,或肩扛背搭鲜笋下山。

  特色产业麻竹笋的蓬勃发展,也吸引了不少青年回流乡村。今年37岁的村民李水扬在村中承包了100亩竹林。他说,这几年在政府的推动下,笋价“一路高歌”,让他坚定了种植信心。“像我种植100亩,除去肥料、人工等成本,一年收入近20万元,比在外面打工好多了。”

  沿着小湾村日渐完善的产业环线行走,到小湾村新城组西侧,一个在建的麻竹笋钢结构标准化加工厂映入眼帘。

  “我们盘活了闲置土地,在广州市增城区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大力支持下,建设了标准化加工厂,从而补齐了一二三产业链条,建成后还会纳入村集体资产管理,带动村集体收入增收。”曾武军介绍,由广州市增城区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出资161万元、西牛镇出资90万元共同筹建,占地约2500平方米的标准化加工厂,是小湾村产业布局的关键节点性工程,建成后将有力弥补小湾村第二产业链条缺失,成为加速发展的新引擎。

  小湾村还聚焦产业升级,将“竹”元素融入到乡村振兴风貌带建设,利用麻竹笋种植示范基地、西牛麻竹笋产业展示中心、麻竹笋主题公园等重要基地,以及现有的美丽乡村基础,连片打造旅游区,形成集观光旅游、产学调研为一体的特色农旅路线。

  走进小湾村塘面村小组,蕴含麻竹文化底蕴的竹亭和展馆让人眼前一亮,一排排橙黄相间的现代农房整齐划一,硬化的村道两旁尽是葱郁的绿植,暖阳照耀下生机盎然……

  “两三年前院里杂物乱丢,到处是乱堆的麻竹废料。”村民陈小孟回忆,“后来村里鼓励大家把房前屋后打扫干净、垃圾分类投放,尤其是把麻竹废料用作肥料,村里的环境才慢慢好起来。”

  与许多农村一样,昔日的小湾村村容村貌“脏、乱、差”。为改变这种状况,小湾村在全村掀起了一股又一股和美乡村建设的热潮,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入手,撬动乡村巨变。

  曾武军表示,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小湾村创新实施“两补一交”(对拆除泥砖房收回宅基地补偿,对拆除旧楼房收回宅基地补偿,申请使用宅基地建楼房交纳费用)、“四个统一”(统一朝向、统一面积、统计高度、统一外立面)、“五年村集体收入不分红”等模式,逐步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推动村庄人居环境显着改善。

  “当时村中资金不足,就按抽签顺序,先建设第一、第二排房屋,有了钱再建设第三、第四排,慢慢才有了现在整齐划一的村庄布局效果”,小湾村村干部回忆道。

  从泥砖房、污水横流、破烂不堪到分布合理、整齐有序、环境干净,小湾村走出美丽乡村的蝶变之路。小湾村还集体统一出资规划建设停车场、绿化公园、污水处理池、文化室、公厕、池塘防护栏、文化室等公共基础设施,乡村风貌日新月异,村民幸福感也不断提升。目前,全村下辖11个自然村已高质量完成和美乡村建设,其中生态村3条,特色村6条,美丽宜居村2条。

  在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小湾村还探索县、镇、村1:1:1比例筹集保洁资金长效管护机制,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发放垃圾分类桶到农户家门口,并安排保洁员上门清运。同时,开展逐村过关“30天集中攻坚”、“村庄全民清洁日”行动,让村民乐享幸福生活。

  “近几年,不仅村里的基础设施有了极大改善,大家的思想也有了明显转变,家家户户都自觉维护村里环境,整体风气也好很多,大家心情也越来越好了。”说起近几年村里的变化,曾阿姨连连称赞。

  曾武军也提到,下一步小湾村将继续提升乡村风貌,并争取将剩余2条自然村打造成为特色村,实现11个自然村100%达到特色村以上。“我们计划盘活闲置宅基地和房屋,探索实践美丽乡村建设由‘建设型’向‘经营型’转变,逐步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农家乐和特色民宿相融合,再进一步完善旅游和农家乐配套服务功能,让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实现有效转变。”

  乡村要振兴,乡愁要留住,如何释放乡村魅力,以和美乡风涵养美丽乡村,让村民精神气足?在发展过程中,小湾村积极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不断激发文化空间活力、凝聚特色文化合力、注入精神文明内生动力。

  在小湾村党群服务中心,迎面便能看到以“村规民约”为主题的墙绘,村里成立红白理事会,推动理事会成员用“乡音土话”讲解大操大办、攀比浪费之风等带来的危害,村中风气逐渐为之一新。

  西牛镇党委、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自英德开展“五大行动”以来,西牛镇着力于推进全域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均等化,不断优化文化空间整体规划布局,建设完善了文体广场,升级改造了小湾村理论宣讲、文化培训、科普宣传等五大功能场室,拓展了西牛麻竹笋产业发展展示中心等特色文明实践阵地,还推动了小湾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增效。通过持续整合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人才驿站等文化空间阵地,动员民间文艺团体、本土乡贤等各方力量,着力营造有特色、有品位的乡村文化空间,稳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其中,小湾村以塘面村小组振兴楼为主体,打造了集西牛麻竹笋产业宣传、产品陈列、产业服务、品牌推介、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综合展馆——西牛麻竹笋产业发展展示中心,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带动了麻竹笋产品线上线下销售。

  “我没想到赶集也能‘听课’,这种宣讲形式非常地接地气,我们听得懂、坐得住,也让我深刻意识到破除陈规陋俗和封建迷信活动的好处,以后我家也要学学喜事新办。”今年60余岁的陈叔对每一个赶集日期都如数家珍,每到赶集日,他都会到“赶集课堂”听上一课,只为跟上新时代的潮流。

  除了和村民一起赶集,小湾村“两委”干部还积极创新移风易俗宣传方式,组建了由镇业务骨干、村“两委”干部、乡村新闻官、乡村振兴志愿者、社工、产业带头人、道德模范、村民发言人组成的“民嘴乡音”宣讲队伍,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广场公园、麻竹笋种植基地,通过讲、传、聊、演等多种形式,用百姓视角、百姓话语、百姓情怀,走街串巷进行移风易俗宣传,进一步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做文明新风的积极倡导者和自觉实践者,为农村移风易俗深化治理行动注入内生动力,共同营造文明和谐的时代新风。




上一篇:关于贮千贷苔背后真相是什么?   下一篇:关于唐宁街岁月可以这样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