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清初,一共出现了五个南明政权,弘光、隆武、鲁王、绍武都只是昙花一现,几乎没有给清军的南下造成任何阻力就宣告灭亡了。而永历南明政权不断在大西南转战,历时14年,远远超过其他南明政权的寿命。永历政权结合了大顺、大西军的残余势力,掀起了两次抗清的高潮,在历史上谱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片段,涌现了许多民族英雄。然而,永历作为旧朝的残余力量,其本身的属性并未改变,因此也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
1646年,清军南下福建,郑芝龙投降,标志着隆武南明政权结束了。清军在三年之内消灭了三个南明政权,击溃了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割据势力,占据了整个中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进展可谓神速。这时候,明朝、大顺、大西、郑氏四大集团的残余势力终于走到了一起,开始了新一轮的抗清斗争。
这一年在广东出现了两个南明政权,分别是绍武政权和永历政权。十一月初,唐王朱聿键的四弟朱聿鐭在广州被拥立为帝,年号“绍武”;十一月中旬,桂王朱由榔在肇庆被拥立为帝,年号“永历”。
天下大乱,民心不附,现在又搞出了两个政权,必然会步唐王、鲁王两个政权内斗的后尘了。果不其然,两个南明政权首先做的事情不是为了抗击清军,而是为争夺正统而大打出手。十二月,两大政权爆发战争,在广东一带反复厮杀。
这可把清军看乐了,十二月中秋节,清朝两广总督佟养甲和提督李成栋南下广州,绍武政权宣告灭亡。这可算清军给永历政权送了一份大礼,随后的南明因只剩下一个永历政权,内斗暂时得以消除。这算是“因祸得福”吗?
永历帝朱由榔,世袭桂王,封地在衡阳。1643年,张献忠攻陷衡阳,朱由榔逃亡了广西梧州。1646年十月,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等拥立朱由榔为“监国”,到十一月称帝。当时的朱由榔才24岁,理应能够担此大任,然而他“遇事毫无主见,用人又不当,实在承担不起重任。”
当清军占领广州后,朱由榔惊慌失措,赶紧逃到了梧州,接着又逃往了桂林、全州。朱由榔一逃,清军接踵而至,广东全境陷落。1647年,清军两次进攻桂林,遭到了桂林守将瞿式耜、焦琏的顽强反击,因而广西得以保全,永历政权得以稍微安定。
可好景不长,清军正在酝酿更大规模的进攻。在1646年,多尔衮命令“平南大将军”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等统率满汉大军南下,目标是夺取整个湖南。在清军的猛攻之下,湖南何腾蛟的“十三镇”军队接连失败。到1648年春,湖南全境被清军平定,三大汉军将领班师回朝,受到极高的待遇。
由于湖南陷落,永历帝又被迫迁回广西。在这个过程中,武冈总兵挟持了朱由榔,控制了朝政,又开始上演“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了。
清军占据湖南后,形成了两面进取广西的态势,情况十分糟糕。不过转机也在低谷的时候出现。清军占据了东南半壁,对汉臣论功行赏,但是部分汉臣自觉受赏不均,于是心怀不满,进而发动叛变。1648年,广东的李成栋、江西金声桓等突然叛变归明,使得永历政权不费一刀一枪就得到两大后方抗清基地。
李成栋归明后,请求永历帝到广州,并设都于此。永历朝廷的官僚又担心李成栋挟持永历帝,于是选择居中方案,将两广之交的肇庆作为首都。
此后,清军又发动了第三次桂林之战。而瞿式耜、何腾蛟相互配合,英勇奋战,终于击退了清军,大大鼓舞了士气。清军主力撤出湖南后,湖北的大顺军残余军队在李赤心与高必正的带领下进入湖南,投入了永历怀抱。何腾蛟也趁机北上,占据了湖南南部。经过3个月的北伐,湖南除了长沙之外都已经被南明收复。
1648年汉军反叛以及大顺军归顺,使得南明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抗清高潮。永历政权得以收复广东、湖南和江西。然而,这次抗清高潮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大顺军虽然已经投归永历政权,但是永历官僚们对大顺军是千方百计地猜忌、防范、限制,拒绝给大顺军发放粮草,甚至试图改编大顺军,使得南明军和大顺军的矛盾激化。在南明内部,又出现“楚党”和“吴党”的斗争,两党不仅在朝廷上争论,还相互残杀,攻伐不断。
清朝遭遇了南下的挫折后,多尔衮立即作出了战略上的调整,将主要的精力用于镇压占领区的叛乱。他出台了禁止民间养马和私藏兵器的法令,限制抗清运动的扩大化;在占领区推行驻防制度,派遣大军镇守,以免再犯湖南得而复失的错误。
在用人上,推行“以汉制汉”,封孔有德为定南王,耿仲明为靖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提高汉臣的地位和自主权,避免出现汉将反叛的情况。随后,多尔衮派遣各路大军向江西、湖南、两广挺进。
在江西方面,多尔衮任命谭泰为“征南大将军”,带领满洲八旗军进攻。当时的金声桓正全力进攻赣州,谭泰采取“围魏救赵”的战术,包围江西省会南昌。金声桓听闻后舍弃赣州而救援南昌,结果被清军故意放入南昌城,遭到团团围困,最终粮草断绝,南昌也沦陷。随后清军趁胜攻下了江西各府。1649年三月,李成栋带领20万大军北上进攻赣州,被清军击败,李成栋在撤退过程中坠入河中溺死。至此,江西悉平,谭泰还朝。
在湖南方面,多尔衮任命济尔哈朗为“定远大将军”出征湖南。由于湖南方面的大顺军和南明军矛盾激化,大顺军不愿为南明而战。何腾蛟为了协调大顺军的关系,于是带领30人到湘潭谈判,结果大顺军引兵而去,湘潭成为空城,被清军包围。最终,何腾蛟被俘虏,绝食七天后被杀。很快,清军就占领了湖南全境和贵州东部地区。
两广方面,多尔衮让定南王孔有德带领2万军队出征广西,靖南王耿仲明和平南王尚可喜带领2万军队进攻广东。1650年十一月,清军攻破了广州城,南明军死亡6000人。广州城破后,耿仲明和尚可喜在此进行了大屠杀,数以万计的居民被杀害。广州沦陷后,两广的南明军队土崩瓦解,清军在当年就占领了两广全境。
两广沦陷后,标志着东南地区已经基本被清军占领,永历政权不得不转移到大西南地区,第一次抗清高潮至此结束。
永历帝转入大西南,而当时活动在大西南为大西军,永历进入大西南标志着两大势力的结合。1646年,张献忠的“大西”政权被清军消灭,张献忠战死,其部下的四名大将李定国、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带领残余军队转战到了大西南,吸收了大量的当地百姓,队伍扩充到了20万,建立了比较稳固的大西南基地。
1650年之前,清军忙于对付东南一带的南明军队,因而忽视了对西南地区的进攻。在这几年,大西军以“兴朝”为年号,在西南地区推行屯田,鼓励垦荒,减免赋税,发展经济,使得西南地区出现了“物阜民安”、“士饱马腾”的局面,这给后续的抗清斗争提供了经济基础。1647年,孙可望就提出了“匡扶明室”的战略,其目的就是要和南明政权联合抗清。
1650年,永历帝走投无路,被迫接受了大西军“联合恢剿”的政策,转入了大西南。大西军也进行了妥协,接受了永历年号。随后,大西军将永乐帝安置在了贵州的安龙,并在此修建了行宫。
顺治此时也在为全国的统一做最后的部署。他册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命他进入四川,从北进攻大西军;孔有德则从广西方面对贵州发动进攻。孙可望决定分兵应敌,他让李定国、冯双礼带领8万军队进攻湖南和广西,刘文秀和白文选带领6万人进攻四川。
经过修养的大西军战斗力果然很强,两路大军旗开得胜。在1651年七月,李定国攻破了桂林,孔有德自焚而死,随后广西全境收复。顺治又立即任命敬谨亲王尼堪为定远大将军,率兵10万进军湖广。收复广西后,李定国进兵湖南,收复16军32州,击溃清军,斩杀尼堪,威震天下。刘文秀部也势如破竹地攻陷了四川大部分地区,吴三桂只能退守保宁。
另外,割据东南的郑成功也趁机北伐,对浙江,江苏等地发动了进攻,和大西军遥相呼应。在李定国东征时,郑成功攻长泰,打败清浙闽总督陈锦部,围攻漳州,牵制了清军的部分军队。不过郑成功未能进一步扩大战果,他的军阀特质使得他只能偏安一隅。
正当大西军掀起第二次抗清高潮的时候,大西政权也正在走向灭亡。孙可望将永历帝安置在安龙后,就试图称帝。但是他对李定国的势力非常忌惮。1654年,李定国遭遇清军主力进攻,请求孙可望支援,孙可望不发一兵一卒,坐视李定国兵败。随后,孙可望预谋称帝,永历帝和南明官僚商议秘密联合李定国保卫安龙。消息传出后,孙可望杀了南明十八位大臣,史称“十八人之狱”。
1656年,李定国带领大军进入安龙,带领永历帝转战到了云南。孙可望大怒,调动14万大军进攻李定国。关键时刻,孙可望的大将白文选叛变,与李定国到里成外合,击溃了孙可望的大军。孙可望见大西南已经没有了容身之处,就直接逃到长沙投降了清军。经过孙李之争,大西军的势力大为衰落,仅仅剩下云南一省的地盘了。
1658年,清朝三路大军从贵州进入云南,很快就占领了昆明。第二年,永历帝逃亡到了滇西,清军穷追不舍,在滇西一战中击溃大西军6000人,但是清军损失了万人,实乃惨胜,被顺治按照败仗来处置。此战后,大西军损失了三分之二的兵力,李定国和永历帝也走散了。永乐帝被迫逃到了缅甸,宣告永历政权正式灭亡。1661年,清军追击到缅甸边境,缅甸在清军的威慑下交出了永乐帝。1662年,永历帝被处死,李定国也在病死,残余部队向清军投降。
从1646年到1659年,永历南明政权先后和大顺军、大西军融合,在华南,西南转战了14年,最终还是被清朝所灭。永历政权的灭亡和其他的南明政权如出一辙,都是内斗导致的。永历政权之所以能够坚持14年,其主要的原因是联合了大西军,但是也因为大西军而崩溃。历史上先后的出现的五个南明政权,除了弘光之外,其他都是地方军阀的傀儡,这也是南明在历史上无法得到承认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