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再次彰显党中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松绑减负的坚定决心。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然而,文山会海、过度留痕、层层加码等问题长期困扰基层干部,让他们疲于应付各种检查考核,难以集中精力服务群众。为基层减负不是简单做减法,而是要通过制度创新重塑基层治理生态,让干部从无谓事务中解脱出来,真正把时间用在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人民群众上。
当前基层负担过重主要体现在三个过度:一是会议文件过度泛滥。某乡镇一年接收文件1800余份,参加视频会议300余场,平均每天要处理5份文件、参加1场会议。二是督查检查过度频繁。一些地方上午刚迎检,下午又督查,扶贫干部一年要填200多张表格,白天当村长,晚上当表长。三是责任甩锅过度随意。部分上级部门以属地管理为由,将本应自身承担的工作责任转嫁给基层,导致乡镇小马拉大车。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三张清单制度:制定会议文件负面清单,明确无实质内容的会议一律不开、无政策效力的文件一律不发;建立督查检查白名单,未经审批的检查事项基层有权拒绝;划定权责边界清单,严禁职能部门随意向基层转嫁责任。浙江省推行的基层减负二十条,通过数字化手段将会议压缩40%、督查考核减少60%,值得借鉴推广。
基层减负难落实,根源在于考核评价体系存在偏差。一些地方过分强调留痕管理,导致干部把精力放在制作精美台账上;有的考核指标脱离实际,逼得基层不得不弄虚作假。改变这种状况,关键要重构考核指挥棒。
应当推行三考三不考原则:考实绩不考痕迹,重点看问题解决了多少而不是材料整理了多少;考平时不考突击,建立常态化考核机制替代运动式检查;考群众满意度不考表面文章,将百姓口碑作为重要评价标准。江苏省某区开发基层减负智慧监测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自动生成考核结果,既减轻了基层迎检负担,又提高了考核科学性。同时,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避免多干多错、少干少错的消极现象。
科技赋能是减轻基层负担的有效途径。当前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问题突出,有的干部手机里装了20多个政务APP,每天要在不同平台重复录入相同数据。这种数字化反而加重了基层负担。
真正的数字赋能应当做到三个转变:从人跑腿转变为数据跑路,打通部门间数据壁垒,实现信息一次采集、多方共享;从多头填报转变为智能提取,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抓取工作数据;从被动响应转变为主动服务,通过大数据分析预判群众需求。深圳市推出的免申即享服务,系统自动识别符合政策条件的企业和个人,无需基层干部反复摸排登记,既提高了效率,又减轻了负担。
减负的根本目的是让干部有更多时间走进群众、服务群众。某社区书记坦言:过去70%时间在填表,现在70%时间在走访。这种转变正是减负成效的生动体现。要鼓励干部脱下西装换农装,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通过板凳会院落会等形式听民声、解民忧。
山东省推行的一线工作法,要求乡镇干部每月至少20天驻村办公,不仅密切了干群关系,还推动解决了大量实际问题。同时,要精简优化基层机构设置,避免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的窘境。湖北省某县整合乡镇七站八所为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大幅提升了服务效能。
基层减负是一场深刻的治理革命,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既要做减法,坚决砍掉不必要的负担;也要做加法,增强基层治理能力;更要做乘法,通过制度创新释放活力。唯有真正为基层松绑减负,才能让广大干部轻装上阵,在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等主战场施展才华,书写新时代的为民答卷。当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必将更加畅通,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必将更加牢固。(张铭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