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第七届马家窑文化节新闻发布会上,得知9月26日,以“彩陶之光文明交流共享融合”为主题的活动将在定西市临洮县拉开帷幕。
今年,我们迎来了马家窑文化发现百年纪念以及马家窑遗址考古发掘十周年纪念。在这特殊的历史时刻,本届马家窑文化节盛大开幕,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开幕式、黄河文化旅游带宣传推广联盟大会、首届洮河流域文化旅游联盟大会、学术报告会以及“寻觅马家窑探源彩陶路”五大主题板块。文化节期间,我们精心策划了马家窑彩陶百幅书画作品展和洮河文化精品书画展,同时,还出版了《甘肃考古记》和《马家窑文化出土彩陶图集》等书籍,进一步丰富了文化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文化节还与南京博物院、青海柳湾博物馆、瑞典远东博物馆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工作站携手合作,开展了四地联展活动,旨在促进文化交流与互动。通过深入挖掘马家窑文化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商业价值,我们致力于打造马家窑文化品牌及产业链条,加快文旅体融合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取得新突破,为促进文旅融合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马家窑文化因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发现于临洮县马家窑而得名,以陇中大地为核心向四周辐射,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彩陶文化圈,是迄今为止甘肃发现最多、分布最广、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址,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2014年至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临洮马家窑文化研究院在马家窑遗址、寺洼遗址进行了10年的考古工作。其中,2014年至2017年,对马家窑遗址进行了四次考古发掘,揭露面积近2000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时期诸多遗迹、遗物,并采集了大量自然科学样品,主要是马家窑文化早期马家窑类型的早期聚落,有房子、大灰沟、窑、窖穴等。从2018年至今,对寺洼进行了六次的考古发掘,揭露面积近2500平方米,清理出土了大量的遗迹和遗物,并采集了大量的自然科学样品,主要发现包括寺洼时期的墓葬,以及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时期、半山时期的遗存,尤其是半山时期聚落址。经过近十年的考古发掘,共发现早期壕沟、房址、窑址等遗迹遗存94处,收集陶器、石器、骨器等人工遗物样本60多万件。
近10年来,对马家窑和寺洼遗址的考古研究工作取得了显着进展,极大地推动了这两处遗址的保护、开发利用以及相关学术课题的研究。这些工作对于研究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区的早期文明化进程和模式,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