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花大钱的职场人为什么还是存不住钱?
时间:2023-12-28  浏览次数:663

  前天有同事跟我咨询一个烦恼,她有一个朋友经常向她借钱,每次借的倒也不多,也就三五百。这位朋友也承诺,等发工资了就还她,但每个月都要借个几次,这让她不堪其扰。

  出于好奇,我问了下那个人的财务状况。上班6年,月薪8000元左右,无大额消费,没有购置车房,也没有购买奢侈品的习惯,但总是月月光。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种普遍又奇怪的现象:有些不花大钱的职场人,却存不下钱。他们的钱到底去哪了?

  吴晓亮的消费观体现了他洒脱的一面。一年前,他花了2000元考了一个摩托车的驾照,又花了5000元购置了辆“座驾”。

  每天穿着公司发的文化衫,背着买电脑送的办公包,简单随性。像很多年轻人一样,他不花大钱,但通过花小钱即时满足,取悦自己。

  金融学家戴维·巴赫将这种现象称为“拿铁因素”,即它是一些日常的小奢侈或者轻率的花费,每笔消费不多,但也可能引发财务危机,让你进入月光陷阱。

  这种“拿铁式”消费,在职场上特别是白领群体中非常多见。这种消费就像被短视频偷走的时间一样,一次不多,但日积月累后足以让一个人捉襟见肘。

  辛楠有一个习惯,每天必点一杯咖啡,一杯奶茶。在她看来,咖啡是为了唤醒疲惫的身体,奶茶是为了治愈辛苦的自己。没有什么比取悦自己更重要的事了。花小钱买快乐,也算是上班的意义了。

  但直到有天,她算了笔账,一天的咖啡+奶茶支出少则40元,多则60元,“奶头乐”的支出一个月就要1200元-1800元,一年就是14400元-21600元。仅一项支出可以占到她收入了五分之一。

  如果每个人将这类笔“小钱”乘以30年的杠杆,损失的可不仅仅是一间卫生间了,而是小县城的一套90平的两室一厅了。

  但在职场中,很多人的涨薪速度很难跟上消费需求的膨胀速度。职场人还要面对一个残酷现实,不是说所有人的薪资都是随时间变乐观的:今年8000元,明年有可能变成10000元,也有可能回到了6000元。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消费都可以找到替代品。比如,用鲜榨果汁去取代奶茶;用简易便当,代替外卖。改变一点小习惯,带来生活的大转变。

  将个人收入时薪化,不论多么艰难都将每天四分之一的收入存入“安全账户”,用来对抗未来不确定的风险。比如,时薪20元,每天至少要保证储蓄40元进安全账户。

  除了必要的钱和储蓄进安全账户的钱,其余的钱不要做严格的预算、记账,给自己一个花钱的宽松环境,用来享受生活。

  刚进入职场时,每个人都有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气,但工作久了,挨过生活的胖揍后,就会明白,钱是落难时的底气。




上一篇: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能力   下一篇:从新变化感受人民币“国际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