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舟七号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的消息振奋人心。对西北工业大学师生而言,更是觉得激动万分。1月18日记者了解到,此次发射任务中,由西工大生命学院商澎教授团队承担的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空间生命科学实验项目,随本次天舟七号货运飞船发射入轨,随后将转移至中国空间站“问天舱”开展在轨实验研究。西工大商澎教授、杨周岐副研究员和4位博士研究生甄晨晓、张格静、刘俊宇、王瑞同学亲历了发射过程。
“本次承担的任务是开展空间微重力对骨组织细胞作用效应及其机制的研究,通过实验在轨获取骨组织细胞的生物学数据,并对采样返回地面后的骨组织细胞功能进行检测分析,探索骨组织细胞对空间微重力环境变化的感知和响应规律,从而进一步揭示空间骨质流失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商澎教授介绍。
据悉,本次空间生命科学实验项目将为空间失重性骨质流失的防护,以及地面广大人群的骨质疏松防治措施研究提供理论实验依据。
在文昌发射中心参与本次实验的博士研究生甄晨晓说:“进入发射场半个多月来,我们完成了实验室无菌环境准备、实验用多批次细胞准备、实验样品操作细则制定等工作,并通过多次演练形成最终操作细则,以确保任务万无一失!”
第一次到发射场执行科研任务的张格静同学说:“万分激动!这就是我此刻在现场参加发射任务的心情!本次任务中我深刻感受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作为西工大人,为能够直接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感到自豪和荣幸!”
记者了解到,近20年,西北工业大学“空间生命科学与航天医学团队”一直致力于空间失重环境下骨质流失机制及防治措施研究。此次天舟七号任务是基于团队地基模拟微重力实验最新结果,利用转基因细胞和胞内信号通路干预手段,从新的视角进行失重性骨质流失相关研究。
此次在商澎教授和杨周岐副研究员的带领下,团队的4位博士研究生来到文昌航天发射场开展天舟七号任务的实验工作,其中甄晨晓和张格静担任一岗操作员,刘俊宇和王瑞担任二岗操作员。
刘俊宇和王瑞表示:“商澎教授经常教育我们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辩证的实验思维,要心怀国之大者。通过深度参与此次任务,西工大的家国情怀和‘总师育人文化’深深影响着团队的每一个人。”
据了解,天舟七号翱翔太空的征途背后,还有许多西工大人为国铸剑的拼搏身影:
机电学院张卫红院士团队及其所在的空天结构技术重点实验室开展了长征七号火箭主传力结构系统优化,有效提高了发动机推力分配与结构传载效率,显着减轻了火箭重量。
机电学院刘维伟研究员及其所在的复合材料构件先进制造技术团队,参与了航天发动机难加工材料弯管高效精密加工技术的攻关。通过检测-加工一体的自适应加工技术,解决了大型薄壁弯管的精密加工变形控制技术难题,实现了发动机弯管等复杂构件的高效精密加工。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王楠教授带领的相变物理与新材料团队,承担了中国空间站“梦天舱”舱内实验项目,研制了透明溶液原位观测实验单元和样品单元,随天舟七号发射,即将开展空间实验,揭示天、地条件对材料相分离的不同作用机制。(记者 任娜 通讯员 潘子祺 白婧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