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日军侵占广州后,香港海员工委书记曾生率香港党员和工人、知识青年共30余人,到达惠阳县坪山组建宝安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曾生任总队长。不久又整合了东(莞)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增(城)从(化)番(禺)独立大队,改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
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在坪山扩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东江纵队因此成为我党在广东武装的代号。曾生任纵队司令员,尹林平任政委,王作尧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杨康华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2、第3、第5大队、惠阳大队、宝安大队、港九大队、护航大队,共3000余人。
到抗战前,东江纵队在日军和顽军多次作战中极大地发展了自己,拥有1.1万名战士,于粤北开辟了清远、英德、佛冈、新丰、翁源抗日游击区,于珠江流域开辟了广州、佛山、中山城郊游击区,在东江流域开辟了比较稳固的海陆丰和惠阳根据地。直接控制大小城镇60座,游击区和根据地人口达两百万人。
1946年6月,根据国共达成的协议,东江纵队排以上干部共2500余人北撤山东,到达山东根据地后整编为两广纵队。1950年1月,两广纵队划归广东军区建制,并入珠江军分区。
曾生,原名曾振华,坪山人。出生在坪山农村一个澳大利亚华侨家庭。年轻时曾生可谓是学霸。从香港小学毕业后考入悉尼商业学院中专部,毕业后又考入中山大学附中。1933年7月直升中山大学文学院教育系。
在中大学习期间,曾生加入我党,组织广州学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从中大毕业后受党组织派遣,任香港海员工作委员会组织部长,1938年初升任香港海员工委书记。任内极大推动了香港海员工人运动。
广州失守后,没有任何军事经验,也没有受过任何军事训练的曾生受领了一项重大任务:带30名香港海员骨干党员和进步学生,徒手前往惠阳开展武装斗争。
回到惠阳后人,曾生先开展统战工作,说动当地乡绅出钱出枪支持游击队,很快搭起了100人的游击总队架子,在惠、宝沿海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不久又与与王作尧等领导的东(莞)宝(安)惠(阳)边民抗日游击大队会师,并肩战斗,初步打开了东江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局面。香港沦陷后亲自指挥东江纵队组织营救在港的何香凝、茅盾、邹韬奋等一大批文化界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及国际友人,史称省港大营救。
曾生尽管之前没打过仗,但善于学习。日军发动豫湘桂会战,国军撤出粤北。曾生迅速率东江纵队挺进粤北山区,并趁珠三角和东江地区日军薄弱之机发起猛烈进攻。
1946年6月,曾生率领东江纵队主力北撤山东。历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校长,渤海军区党委副书记兼副司令员,两广纵队司令员,先后参加豫东、济南、淮海等战役。1949年9月指挥由两广纵队、粤赣湘边纵队和粤中纵队组成的南路军,迂回至广州南。
广州解放后,曾生任珠江三角洲作战指挥部司令员、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兼珠江军分区司令员、华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1952年调任12军副军长,参加抗美援朝,协助军长曾绍山参与指挥上甘岭战役,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王作尧,1913年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县厚街镇殷实之家,1934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燕塘州分校,1936年9月加入我党,抗战前一直在粤军中从事兵运工作,秘密在粤军中组织了地下党小团体——抗日救国十人团。
抗战爆发后,王作尧受领任务,带出他在粤军中发展的十名党员,前往老家东莞开展游击战争,任东莞县抗日模范壮丁队队长大队长。1940年3月与曾生部队会合,之后返回惠东宝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阳台山抗日根据地。1942年2月,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总队副总队长兼参谋长,领导东(莞)、宝(安)、太(平)三角地区游击战争。1943年12月任东江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1945年1月,东江纵队决策分兵开辟根据地,司令员曾生率部挺进粤北,王作尧与政治部主任杨康华率部挺进博罗,开辟罗浮山抗日根据地,将游击区扩展到广州、增城郊区。
1946年6月,王作尧与曾生等率东江纵队主力北撤山东,先后任华东大学第四大队大队长,华野十纵副参谋长、华北军政大学教育部副教育长、两广纵队副司令员兼第二师政治委员。
解放后,王作尧历任广东军区副参谋长、广州防空司令部司令员、中南军区防空军第一副司令员、武汉区空军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获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
第三个说说东江纵队参谋处长邬强,在东江纵队高级将领中,邬强是少有的拥有正规军作战经验的人才。
邬强,原名邬泉玖,出生于广东英德贫农家庭。1930年4月入党,早年在家乡从事地下工作。英德暴动失败后辗转到广州、番禺等地。1933年3月参加第19路军,任第60师第360团特务连文书。抗战初期任第31军第131师副连长兼一排长,参加了台儿庄战役。
国军撤出徐州后,邬强没有随部撤走,而是在徐州联系上了党组织。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家乡参与斗争,先后任英东抗日后援会武装委员、英东抗日集结自卫中队中队长。1939年7月到坪山,负责训练曾生发展起来的抗日游击队。1940年9月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参谋处主任、东江纵队参谋处处长。
豫湘桂会战后,粤北国军败退,东江纵队作出了分兵开拓根据地的决策,邬强率800名战士前往家乡英德,发动群众、坚持抗日,对日、伪、顽军作战约70次,毙伤敌1100余人,发展起了3100多人的武装力量,建立起人口20多万人、面积3000余平方公里的抗日根据地。
1946年7月,邬强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任两广纵队参谋处长、两广纵队第一师副师长、珠江作战指挥部副参谋长等职,参加山东、河南、广东的多次关键性战役,立下战功。解放后任湛江市军管会主任兼警备区司令员、华南军区北江军分区司令员、粤中军区司令员、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
彭沃,广东海丰人,父亲、两个哥哥和嫂子、三位堂兄均在大革命中壮烈牺牲。受家庭影响,彭沃13岁参加革命,17岁参加红军,投入轰轰烈烈的海陆丰根据地建设。海陆丰根据地被国军占领后,彭沃潜入香港,靠当海员谋生,抗战爆发后才恢复组织关系。
1938年随曾生回到惠阳发动武装斗争,是东江纵队30名创始人之一,历任特务队队长、东江游击指挥所第三游击纵队新编大队第一中队中队长,率该中队在东莞黄潭、百花洞连战连捷。1942年春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惠阳大队大队长,参加粉碎日军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万人扫荡。
东江纵队成立后,彭沃担任第五大队大队长,参加了着名的黄猄坑战斗和梅塘战斗。1944年9月,第五大队改编为东江纵队第三支队,任支队长,抗战期间亲自指挥大小战斗共100多次。
1946年6月随东江纵队北撤,历任军两广纵队第一团团长、第一师参谋长,参加了豫东、淮海、解放广东战役。解放后,历任广东军区珠江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粤东军分区副参谋长、广东省军区汕头军分区司令员。1955年获授上校军衔,1964年升为大校。
看完此文,大家肯定会问,为何东江纵队获得军衔的将军那么少呢?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两广解放后,我党急需党龄长、有军事斗争经验的两广籍干部到地方充实各级行政机构,在东江纵队转隶的两广纵队和由东江纵队留守骨干改编的粤赣湘边纵队里,有大批干部正好符合这几个要求。
从1949年12月起,上级开始从东江纵队的两个后人——两广纵队和粤赣湘边纵队抽调大批干部到地方工作,先后调走了14名师级干部、61名团级干部、143名营级干部、282名连级干部、551名排级干部。最出名的当数原东江纵队军政学校军事教员、司令部联络处处长、两广纵队炮兵团团长袁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