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8月2日电 当未名湖的涟漪与天山雪水在少年心间共振,当长城的巍峨与塔克拉玛干的浩瀚交织成精神图谱,一场跨越3000公里的研学之旅,在古都北京的盛夏里写下关于成长、团结与未来的诗篇。由第一师阿拉尔市教育局、台州援疆指挥部主办,北京世纪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承办的“寻迹燕京筑梦今夏”暑期研学活动,以“文化浸润+精神淬炼+实践赋能”为脉络,带领40名新疆师生在七日行程中完成了一场从“知”到“行”、从“他者”到“自我”的深刻蜕变。
在北大博雅塔的倒影里,少年们触摸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基因;清华实验室的试管与数据中,他们读懂“行胜于言”的实干哲学。当北大学姐用“目标拆解法”将“考名校”的宏愿转化为可执行的路径,当中央民族大学多元文化社团的欢声笑语打破民族隔阂的想象,教育真正超越了地域与分数的局限,成为点燃理想、构建身份认同的火种。
“原来优秀不是天赋的专利,而是习惯的累积。”一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这场名校之旅,不仅让边疆学子看见知识的力量,更让他们意识到:个体的命运终将与时代的浪潮同频共振,而教育是连接自我与世界的桥梁。
7月31日的回龙观足球场,一场没有输家的比赛正在上演。新疆学子与北京伙伴的汗水在阳光下交融,一个搀扶的动作、一个默契的眼神,让“石榴籽一家亲”从口号化为具象的温度。当比赛结束时,不同民族的孩子自发围成圆圈,用维吾尔语、汉语和笑声合唱《我们都是追梦人》,这一刻,体育超越了竞技本身,成为打破文化壁垒、凝聚集体认同的隐喻。
“足球教会我,胜利属于整个团队,就像祖国的繁荣需要56个民族携手。”队长阿迪力的话,道出了这场联谊活动的深层意义在全球化与个体化交织的时代,如何通过具身实践构建“共同体意识”,这场球赛给出了青春的答案。
故宫的“金砖”会说话,长城的烽火台仍在传递警醒,颐和园的长廊彩绘里藏着中国人的审美密码。当孩子们用指尖触碰明成祖朱棣的龙纹雕刻,当他们在党史馆的“半条棉被”展柜前久久驻足,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成为滋养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的活水源头。
“站在八达岭上,我突然明白:我们不仅是历史的继承者,更是未来的创造者。”一名学生在长城之巅的演讲中呐喊。这种“古今对话”的震撼,让文化传承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担当,为青少年构建起“何以中国”的精神根基。
在中国共产党党史馆,泛黄的《共产党宣言》首译本与脱贫攻坚数据墙形成时空对话;在北京科学中心,机器人舞蹈与太空舱模拟体验勾勒出未来图景。当孩子们从抗战纪念馆的弹孔墙前转身,又奔向鸟巢的钢结构穹顶,红色精神的刚性力量与科技文明的柔性魅力,共同塑造着他们对“强国有我”的立体认知。
“原来为祖国奋斗可以有千万种方式:可以是像先辈那样用血肉筑长城,也可以是像科学家那样用代码改变世界。”学生代表的发言,揭示了研学活动的深层设计在价值多元的时代,为青少年提供多元的成功范式与精神支撑。
闭营仪式上,28个节目串联起七日的记忆碎片:新疆舞的旋转与京剧水袖的飞扬共舞,维吾尔族民歌与《我和我的祖国》交响。当庆祝蛋糕的烛光映亮40张年轻面庞,他们眼中闪烁的不仅是对北京的不舍,更是对未来的笃定有人立志成为连接边疆与内地的桥梁工程师,有人渴望用短视频讲述民族团结故事,有人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教师
“这次研学,让我们看见世界的广阔,更看清自己的责任。”带队教师的话,恰是这场活动最深刻的注脚:当教育突破地域与资源的限制,当文化认同超越民族与地域的差异,青春便有了超越个体的意义他们不仅是新疆的孩子、中国的青年,更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见证者与建设者。
从塔克拉玛干到燕山脚下,从戈壁绿洲到首都核心,这场研学之旅用脚步丈量文明的厚度,用心灵感受时代的脉搏。当40名师生带着“名校梦”“强国志”“团结情”踏上归途,他们背负的不仅是行囊里的纪念品,更是一个民族对未来的期许在文化自信的基石上,在家国情怀的滋养中,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里,青春终将绽放出最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