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 年第一季度,全国网约车订单数一直处于上涨状态,前三月环比分别上涨 14.1%、13.30%、9.70%;3 月网约车行业的订单量为 7.16 亿单,同比增长 32.8%。
从早上 7 点到晚上 10 点,28 个单子,流水 620 元,这是 42 岁杭州网约车司机何利一天的收获。
何利是杭州本地人,干网约车已 8 年,像他这样一天出车 14-15 个小时的司机,算是 劳模 。尽管他熟悉本地路况,能尽量避免拥堵,要挣到和三年前一样的钱,他现在每天必须多出车 2 小时。
打开一个平台,上面就有 50 来家网约车公司,太卷了。 何利深感现在竞争激烈,据他估算,现在跟三年前比,收入每小时要下滑 10 元,按出车 14 小时计就少了 140 元。
何利说,2018 年前在杭州这样的大城市,勤奋一点的司机月入过万不是梦想。然而,涌进来的人越多,每个人能分到的蛋糕就越小。
他告诉记者,在一个网约车司机群里,来自五湖四海的 400 多人,扣除 25%-30% 的平台抽成和第三方信息服务费等成本后,每月净收入过万的已是凤毛麟角。
除了节假日,平时只有早晚高峰有单子,一天跑 10 小时,也就 10 多个单子,拿到手 200 多,一个月下来,扣掉车贷根本不剩多少。 赚得不多,身体还因为久坐落下了毛病。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去开网约车?在某头部网约车平台企业从事运营工作多年的许星告诉记者,一是这个行业门槛低,基本上只要会开车就行;第二,大部分网约车司机没有太多技能,在体力劳动中,网约车司机算是待遇不错的工作,不能挣大钱,起码能解决一家老小温饱 。
5 月 5 日,三亚市交通运输局发布通告,决定暂停受理网约车经营许可及运输证核发业务,引发关注。
当地交通运输管理局一位工作人员表示,采取这一管控措施,主要是近年来三亚网约车平台及网约车数量激增,运力趋于饱和,同时导致了违规经营现象突出。
据该工作人员透露,过去一年,当地网约车保有量又有了大幅增长,目前已达到 1.6 万辆左右。这也是三亚此次 祭出重招 的原因。
4 月 6 日,济南市城乡交通运输局发布风险预警,该市网约车市场运力已基本饱和,网约车单车日均接单量不足 10 单。
4 月中旬,温州市交通运输部门发布信息,2022 年该市 9000 余名新增持证驾驶员未实际上岗。
4 月 19 日,东莞交通运输网提示,该市网约车司机接单量日益下降、工作强度增加,近八成车辆每天接单不足 10 单。
5 月初,遂宁市交通运输局发布预警,提醒当地拟从事网约车的人员,当地网约车运力已经饱和,谨慎入行。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随着运力饱和,会加剧行业内卷,司机收入下降,最终影响到服务质量,出现违规运营、超载行驶、强行拼车等乱象;而为了抢占市场、扩大流量,平台也会陷入 补贴 低价 泥淖,引发恶性竞争。
长期从事交通问题研究的专家、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吴伟强告诉记者,如果一座城市网约车过多,加上采用低运价竞争的方法,就会直接抢夺公交出行的市场。其结果就是减少地铁加公交车出行在全出行结构中的比例,最终导致城市交通拥堵。
已有城市建立了监测模型。比如 2022 年底,深圳市就开始探索建立网约车运力规模动态调整机制,一旦网约车日均订单量变化幅度低于 -10%,单车日均订单量低于 11,巡游车里程利用率低于 60%,满足 3 个条件中的 2 个,就会触发预警,供政府决策参考。
网约车市场 风起云涌 ,能否对网约车行业的动态及时作出反应,又能否为行业发展留下空间,考验着城市治理的智慧。
三亚并不是第一个直接停止发证的城市。早在 2018 年 4 月,南京就发布通告,暂停受理出租汽车(含网约车)新增运力许可事项,是全国首个对网约车进行数量管控的城市。2020 年 7 月,武汉市也曾下发通知,暂停受理网约车平台、车辆经营许可。
对此,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纪雪洪认为,管理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保护司机利益,避免收入下降,但是网约车市场本身可以自发调节,政府层面不宜过多干预, 预警 手段是当下比较好的解决方法。不过他也提到,不同于其他行业,网约车市场不是纯市场化竞争,过多的网约车会造成交通拥堵,因此需要研究更为优化的管理方式。
限制网约车数量还是要慎重,每个城市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根据每个月的订单数量和城市特色进行动态管理调控。 纪雪洪表示。
不管是巡游车还是网约车,都是服务于大众出行,年轻人群更多地使用网约车,出租车也在网约化,并不存在各自市场的范围。只要服务优质,便民出行,合理化收费,让大众更便捷,出行更简单才是硬道理。王拥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