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菌“跨界”产销研“破圈”
时间:2023-04-19  浏览次数:663

  厦门元之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的全自动酵素发酵生产线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林霞 文/图)

  三明市将乐县被誉为“中国深呼吸第一城”,其森林覆盖率为我省之最,孕育出清新自然的空气、福泽深厚的土地。

  在与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讨论好方案后,分别按2∶1、1∶1、1∶2等比例,官雪芳将百香果肉与蜂蜜混合,放到37℃恒温箱,准备做果肉保藏和品质变化规律特征分析实验。第7天时,她观察、品尝了第一批样品后,敏锐地发现蜂蜜与百香果以大于1∶1的比例混合后的样品口味醇香浓厚,并非是百香果或蜂蜜原本的口味。

  操作台上,官雪芳取定量的百香果肉与蜂蜜混合物加入到灭菌的生理盐水中,对其进行梯度稀释,最后再将稀释液涂抹在各种含不同培养基的平板上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完成相关步骤后,等待这些小生命繁殖成各个小菌落。

  为了令实验更严谨,官雪芳还尝试在杀菌、未杀菌的百香果肉与蜂蜜混合液中,分别接种BXM2,发现均能发酵成功,并产生良好的风味特征。“通常,在百香果肉中,BXM2与其他微生物存在竞争关系,果肉在多种微生物作用下容易腐坏,BXM2也不易被发现;但在糖渍环境下,绝大部分益生菌已经失去了生存能力,BXM2则不然,因此其锋芒毕露。”官雪芳说。

  当官雪芳申请“一株植物乳杆菌及其应用”发明专利时,厦门元之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赵大洲忙着建造公司的智造中心。

  赵大洲的心里一直有个过不去的坎儿:发酵萃取植物营养素,最关键的是菌种,菌种被视为生物发酵产业的“芯片”。一直以来,公司发酵菌种要从台湾地区或丹麦、美国等地进口,在这一关键技术上屡屡受制于人。“且不论国际市场上益生菌价格昂贵、起伏不定,公司要真正朝着‘高精尖’发展,必须解决‘卡脖子’问题,首先要做到以自主科技赋能产品升级。”

  多次接触了解后,双方达成了共识。厦门元之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得到了“一株植物乳杆菌及其应用”的转让权,双方还签订了为期5年的关于“菌种选育与产品开发”的技术委托开发合同,围绕益生菌选育、产品开发及菌制剂开发等方面开展工作。今年3月,“一株植物乳杆菌及其应用”成果转化签约仪式举办,同时,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功能益生菌发酵技术科技示范基地”揭牌,围绕创新目标协同发力。

  近日,记者走进厦门元之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车间生产过程完全透明化,一排又一排大型酶解罐、发酵罐映入眼帘,全自动酵素发酵生产线蔚为壮观。自主产权菌BXM2已成为企业主要发酵菌株。桑葚、猕猴桃、柠檬、西梅、火麻仁等经过清洗、破碎、打浆、发酵、灌装等系列工序,就能转化成高价值的发酵营养品。

  数据显示,围绕BXM2开发的多款草本及水果发酵品已实现量产,至今已累计生产超4000万袋(瓶)。目前,BXM2已经完全实现对进口菌种的替代,广泛应用于水果、蔬菜、谷类、中草药等发酵。立足中国市场,该公司生产的胶原蛋白肽系列、酵素液、发酵果酒等产品出口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一株植物乳杆菌及其应用”专利,是科研人员在田间地头发现问题,在实验室探索出相关方案,并将科研成果商业化落地,实现产研融合的生动范本。

  但也要意识到,要达成产研融合的效果,非一朝一夕之功。科学家、企业家“破圈”,政府必须是参与者、服务者、引导者,从管理制度、分配方式、引导政策、政府投入、组织模式等方面构建制度规则。一方面,要继续创新机制搭建平台,加强产研主体双向引导,让技术与产业无缝对接;另一方面,及时洞悉市场需求和产业需求,构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考评体系、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等政策体系,通过制度建设使产研融合更加顺畅。




上一篇:《洞见不一样的自己》:阅己越己悦己解忧唯有自己   下一篇:沪深北交易所拟修订独董制度改革配套规则